陳先生去年創立了這家以貿易為主的數碼配件公司,一年時間企業已發展到了50人左右,企業經營手機的保護皮套、保護膜以及其他周邊配件,線上線下的渠道都建立起來了,但這50個人總在不斷的變,員工來來往往中企業的生產銷售總是不那么順利,陳先生開始多方打聽,著手引進一部分管理人員,這意味著必須對工作進行重新分配,這不是什么大問題,陳先生很快在企業內按職能分成了銷售、產品事業部、財務、人事行政幾大部門,銷售經理和產品經理按計劃走馬上任,財務有一名會計,基本的進出帳目的職能是可以承擔的,現在差的只有人事行政人員了。
即使這樣,情況似乎并沒有好轉,員工的流動性依然很大,工資不合理,薪酬太低,干得不開心,隨便什么理由都可能成為員工離職的原因,人事行政經理一年之內連續換了四位,問題幾乎成了死結,但這并未能阻止陳先生發展企業的雄心,他決定自己帶著幾位經理來進行管理提升。
首先,他制定了一個近三十個部門的組織結構圖,找朋友要了一套崗位職責,關起門來照貓畫虎整理出了自己企業各崗位的職責,然后讓產品經理把公司的流程都畫了一遍,一個完整的雛形幾乎成形了,前后大概用了一個多月時間,陳先生很得意,信心滿滿,剩下來按此執行,心想員工流失的問題一定能得到解決了。他能如愿以償嗎?
做企業的實質是什么呢?這就象一個四輪車模型的拼裝過程,以什么方式來打造這個模型,打造好以后它運轉的速度、效率如何?我們可以把這稱之為管理的有效性。顯然,如果你拿一張四驅車頂 級改造型的圖紙去做初級改造,你會發現因缺乏很多部件,根本無從下手,就如陳先生畫的三十多個部門,平均一個部門一至兩人,甚至有些部門人員都沒有,工作基本開展不起來,所以這樣的結構其意義是不大的,照搬別人的制度設計其可行性就更存疑了。
長久以來,管理的書籍都是寫給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看的,組織健全,員工眾多,這些企業需要考慮管理層級,管理幅度,長期規劃,工作內容以及矩陣結構,但小型企業,尤其還未脫離創業期的企業,管理應該如何做?小企業資源缺乏,這些理論往往很難與實際匹配,所以有人提出小型企業管理無用論,認為只要銷售好了一切都好了,所以小型企業不管理或無管理,但事實并非如此,企業家在解決實際的困難時,依然繞不過去對企業內部的活動是如何組織的這一核心問題的回應,從做手機配件的包裝銷售的小企業到做出一只完整IPONE大型企業,都有兩個核心的要求蘊藏其中:一方面整個活動如何拆分成不同的任務,二是這些活動又是如何協調整合起來的?這個問題回答不清則分工不精,分工不清員工無所適從,分工太清晰工作又沒人干,所以逼得這些企業家再次跳回到管理改善的軌道上來,左右為難。
從我近來接觸的眾多中小企業來看,小型企業并非不要管理,不要的只是“繁瑣的管理”,其管理的過程中有效性大于完整性,在小型企業中擴大部門內容而減少外延,增強協同,也就是說把設計的參數和企業所處的故事場景結合起來,形成戰略協同、監督管理、流程清晰化、工作標準化、員工技能標準化,從而使小型企業具備快魚效應,實踐證明是可行的。
同時,小型企業只是建制度還不夠的,尤其是創業期,領導危機是影響其機制導入的有效性的最 大的瓶頸,機制建立本身就是思想變革的過程,是糾正不良習慣的過程,大型企業其文化認同有一定的基礎,核心團隊的價值觀基本相同,而小型企業則不同,因各種偶然性走到一起的團隊,如果企業領導人本身不能做到對下屬的影響力,不能成為企業信條及價值觀的代言人,不能使下屬由服從而變成服氣,則這樣的寫出來的制度是很難深入員工內心,而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的。所以我們常??吹叫⌒推髽I里領導人在其領導力還稚嫩的情況下,常常寄希望于建立一套規范化的制度來約束員工,最 好是能得到一本大公司的制度秘笈,第 二天就把下屬全部規范了,這顯然是不現實的。
管理在企業里其實分兩部分,一部分是建立規章、制度、流程;而另一部分則是推行這些規章、制度、流程的方式、方法與管道,管理學的書針對前一部分往往說得比較多,而在后面這部分中卻少有涉及,所以我們會發現,明明一個很好的提案,在小型企業里就是落不下去,刀在手,一揮之下總是失了準頭,為什么?自然還是領導力的問題,功夫不夠。
回過頭說說陳先生,最 后陳先生聽完分析后,發現他離理想似乎并沒有之前想象中那么近,給他的建議是不要關在象牙塔中寫制度,回到企業管理的本質中來,簡化繁瑣的中間環節,圍繞核心業務展開梳理,建立工作標準,規范內部薪酬,增強溝通以緩減勞資雙方的理解與信任。